9月7日,世界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大会在上海召开,来自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0多位代表齐聚一堂,共谋全球环境治理大计。本次大会由同济大学、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执委会主办,交通银行上海市分行、中国银行上海市分行、同济大学长三角可持续发展研究院承办。
作为本次大会的核心分论坛之一,2023世界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大会能源可持续发展平行分论坛同步召开。本次分论坛由同济大学、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执行委员会主办,同济大学长三角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承办,21世纪经济报道协办,吸引了来自政府、高校、协会、企业等百名中外嘉宾,共话全球能源转型与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
【资料图】
国际半导体行业协会(SEMI)中国光伏标委会联合秘书长、中国光伏行业协会(CPIA)咨询专家吕锦标在圆桌对话环节中表示,要实现碳减排、实现碳中和,主要的路径就是用可再生能源替代化石能源。“我们把需要把用能的地方尽量电气化,但我们的用电环节又不能依赖传统的化石能源。秉着这条路径而言,整个可再生能源领域的发展压力其实很大。”
吕锦标观察到,近些年来,全球可再生能源规模保持着较快的发展速度,但整个可再生能源发电量的占比并不高。“化石能源发电量占比仍然超过一大半,这个占比(可再生能源发电量)提升的空间还很大。”
央企在我国能源转型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自2021年国家电网发布了首个央企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以来,各大央企相继的“双碳”方案相继落地,央企“双碳”工作进入到落地实施阶段。
其中,2025年成为一些央企力争实现碳达峰的时间点。对此,吕锦标解释道,“央企的碳达峰,是要求它们所管辖投资下的可再生能源的发电量要达到跟煤电、天然气发电量一样,而不是指装机量。”
不可否认的是,加快光伏产业的发展是我国加速能源转型的重要方向。近些年来,我国光伏产业取得了瞩目的成果。
数据显示,2023年上半年,我国光伏发电累计达到2663亿千瓦时,同比增长约30%;光伏发电装机规模快速增长,新增光伏装机7842万千瓦,占全国新型电源装机的56%;截至6月底,光伏发电累计装机规模超过亿千瓦,超越水电,成为我国第二大装机电源。
火热的光伏赛道也吸引了大量的资本涌入,跨界热、扩产热等现象的出现,考验着光伏产业高质量发展。
吕锦标认为,过分强调产能过剩,也会错杀产业的发展机会。对于“圈外人”的进入,也应当抱着欢迎的态度,“有竞争才会有进步。”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