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资本网 > 财经 > 滚动 > 正文
孩子遇事总是玻璃心、动不动就崩溃?聪明的家长都做到了这几点-即时
2023-07-04 15:10:08来源: 新东方家庭教育

孩子遇事总是玻璃心、动不动就崩溃?聪明的家长都做到了这几点

作者:主创团·马顺

前些天,我去儿子学校参加了一场亲子活动,发生了这样一幕,很是感慨。

游戏期间,小朋友需要用棍子把球推到终点,谁用时短,谁就赢。


(相关资料图)

儿子好胜心强,用力推球向前。

可越想赢,球越“不听话”。

看到其他同学领先,他心里越发着急,直接犯规踢球。

最终,儿子排名倒数。

游戏到这里本该结束了,但这个结果却让儿子当场大哭,还引来不少孩子“围观”。

而诸如此类的事情并不少见,我们总会看到这样的场景:

孩子因为一道题不会,就砸文具;

吃饭没有别人快,就发脾气;

为了赢得比赛,就撒泼耍赖。

如此种种,多是孩子“玻璃心”的表现。

竞争是每个人一生中不可避免的。

小到游戏,大到升学考试,竞争无处不在。

从小引导孩子以正确的态度理解和面对竞争,是帮助孩子形成良好心态和健全人格的重要环节,也会对孩子一生的长远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如果遇事总是“玻璃心”,未来将很难在社会上立足。

比起孩子失败后哄他、夸他,培养他的“抗挫力”显然更重要。

那么,怎么做呢?以下三点,助孩子建立“抗挫”好心态。

突破看不见的“绳”:降低心理预期

《超级育儿师》这档节目中,一位妈妈因为孩子脾气大,来求助育儿师。

一番观察后,育儿师发现,孩子的问题,多是受妈妈影响。

于是,育儿师设计了一个特殊的环节:

先是准备了很多彩色绳子,之后要求妈妈列出平常对孩子的要求。

每说一个,就在身上捆一条绳。

过程中,她说出了关于“衣食住行”各个方面等几十条“家规”。

在绳子用完后,育儿师问了一句“你还有什么要求吗?”后,妈妈崩溃大哭。

她终于意识到,每一个要求,都是一根“绳”。

“绳”越多,孩子的束缚就越多,自主能力也越弱,更难有对抗挫折的自信。

而孩子遇到问题就暴躁,本质上是不曾拥有“独立解决问题”的经历,最终降低了他的容错率。

我们要避免用那些看不见的“绳”,剥夺孩子的成长。

想让孩子内心强大,家长应该少要求、多鼓励,避免用“完美化”的标准要求孩子。

正如一句话所说;“每个孩子都不一样,我们要仔细观察自己的孩子,了解他的感受。”

多谈感受,少提要求,才是给孩子最好的爱。给孩子松绑,让“自我”成长,才能抵御万难。

打开茶壶盖上的小孔:预留更多空间

生活中不难发现:家里的茶壶,盖子上都有个小孔。

倒茶时,打开小孔,壶嘴就出水,按住就停水。

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壶内外有气压差。

按住小孔倒水,空气进不去,无法改变里弱外强的气压差,所以茶水出不来。

打开小孔倒水,空气进入,需要更多空间,茶水就被倒出来了。

这一点,还原到家庭教育中,亦有参考意义。

当孩子遇到困难哭闹时,若是强行喝止,或者直接包办,都会削弱孩子的探索精神。

这相当于堵上了茶壶的小孔,缩小了孩子的探索空间。

可一个人对待困难的态度,正取决于他的探索能力有多强。

那么,如何打开“茶壶的小孔”,增强孩子的探究能力呢?

(1)等一时,给孩子一点思考时间

同事小刘曾向我传授育儿经验,受益匪浅。

她的孩子喜欢拼乐高,但稍大点的乐高拼起来较费时。

时间一长,孩子开始不耐烦,中途遇到一点小问题,就会“暴哭”。

每次见此情形,小刘会等3分钟再去“帮忙”。

她说,这3分钟让她更了解孩子。

通过观察,她能判断出孩子的承受力边界,同时也给了孩子一个独立思考的机会。

在家庭教育中,给孩子时间,对家长来说,可以知其子;对孩子来说,可以炼其志。

犹如茶壶内外,融通流动,孩子的“自我”意识有了成长空间。

(2)忍一时,不发怒,不说教

“孩子没耐心,父母暴脾气”,是当下不少家庭的通病。

家长一生气,动辄说教,吼孩子。

孩子恐慌,自信也会受损。

心理学中,有这样一个理论:人性本身需要寻求价值感,当孩子哭时,家长会解读为“自我无能”,因此焦虑。

面对此类问题,父母可以进行自我暗示:“孩子哭,是因为遇到困难,并不代表我失败。”

当父母从焦躁的气氛中退出来,才能有更多的耐心倾听和共情孩子。

而孩子也能从中获得支持和自信。

与其让“说教”增添孩子的挫败感,不如适当保持沉默,用行动传达观点。

(3)退一步,引导孩子发散思考

心理学家吉尔福特认为,“发散性思维”,能让孩子在面对挫折时,多角度寻求解决办法。

比如,对于“比赛”这件事,就可以从“强化自身能力”和“削弱对方条件”,以及“改善比赛环境”三个角度来制定计划。

我们可以通过多提问,来启发孩子的思维。

比如,“这次比赛你觉得要怎么做才能赢?”“你的对手情况怎么样?”“在所有项目中,你更擅长哪类项目?”

办法多了,困难就小了。改变思维模式,给孩子更大的“容量”。

父母“容量”越大,孩子舞台就越大。

抛出稳固的锚:增加抗挫动力

轮船要停靠,就要有结实稳固的锚。

要想孩子有强大的“抗挫力”,也需要一个情绪反射条件。

这个条件,在心理学中,叫做“心锚”。

条件反射起作用的过程,就是“心锚效应”。

知乎网友@夏天就曾利用“心锚效应”,改变了他不爱学习的儿子。

为了让儿子专心背书,夏天把孩子房门锁了,然后在阳台做起了烤肉。

烤肉的香味馋醒了睡懒觉的儿子。

可是夏天告诉他,想吃就得背书。

为了吃上烤肉,孩子第一次突破了“背书只会背封皮”的毛病,硬着头皮背完了第一篇。

背完之后,夏天打开房门,满足了孩子吃烤肉的心愿。

类似的事情,夏天总是换着花样反复做。

渐渐地,孩子也不再那么抗拒背书,甚至还会因为顺利完成“任务”而自豪。

背书虽苦,但忆起吃烤肉的“甜”,便觉得,这“苦”也没那么苦了,这就是“心锚”的作用。

有人说:“当你希望孩子把一件事做好时,不要去纠正他的行为,而是要增加他的动力。”

给孩子种下正向“心锚”,可以削弱孩子的畏难情绪,增加孩子的抗挫动力。

那么如何设置心锚?

首先,充分了解孩子,找到令孩子开心的表情、动作、话语、物品;

接着,在孩子有畏难情绪时,反复使用这些“工具”,直到孩子把注意力集中到这些“工具”上,持续几分钟,以加深正向情绪。

比如,大部分孩子都喜欢妈妈的拥抱。

当孩子出现”玻璃心”时,别急着口头教育,而是先抱住孩子,并且持续几分钟。

此时,被“妈妈抱着”的温暖情绪,会消解一部分“攻克困难”的痛苦。

这就让孩子有了再次面对困难的心理支撑。

待他们有了抗挫的动力后,心态会更平稳,意志会更坚强,更擅于在不完美的现实生活中,摸索出应对世界的方式。

孩子虽小,但他们的内心不见得脆弱。

有时,是父母给了孩子脆弱的温床。

学会把“脆弱的苗”从温室移出来,让他们经历风雨,沐浴阳光,才能见识天地的广阔和无常。

愿你的孩子,咽得下挫败的苦,享得了成功的福,日益努力,而后风生水起。

关键词:

专题新闻
  • 15-20万主流SUV一“战”到底,TIGGO瑞虎9单挑星越L、途观L、CR-V
  • 选择御欣福零漆木门,体验健康与品质的完美融合
  • 得当设计作品“苏州八坼学镇会客厅”荣获加拿大AZ Awards 2023公众选择奖!
  • 涂料儒商郭祥恩和富思特的第二增长曲线
  •  支持中国原创近视防控科技,实现高质量技术自立自强!
  • 【深圳九米传媒】京东牵手谷歌,帮助中国工厂对接全球订单
最近更新

京ICP备2021034106号-51

Copyright © 2011-2020  亚洲资本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网站:55 16 53 8 @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