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资本网 > 财经 > 滚动 > 正文
宝马mini的歧视从何而来?|天天头条
2023-04-26 02:48:52来源: 凤凰网

本来不打算再给上海车展宝马的冰淇淋事件增加热度了,但昨天陆续看了几篇文章,居然都在说“冰淇淋事件,我们中国人该反省反省了!”我就一口老血卡在喉咙,感觉不吐不行。


(资料图)

不过我毕竟写的是心理学的通俗科普,所以这篇文章,和大家聊聊产生歧视的心理学原因,以及我们该如何面对。

01

立场鲜明地反对歧视

先说观点。我对于所有歧视,都会立场鲜明地反对。

我能理解劝大家反思的思路。多数是“这事儿没啥大不了的,我们要看清自己真的在意的是什么。因为一点小事,就这么玻璃心,影响自己生活,完全没必要。”

必须承认,出发点是好的,劝大家关注当下,关注自己生活。因为上海车展,即便发冰淇淋,我也没空去参加,也吃不到。何必浪费精力在与自己无关的事情上?还会影响我正常的生活节奏。

我认为,这里要分清的是,我们没必要关注过多舆论信息,因为我们没这个精力,这些信息也会干扰我们的正常生活。之前多篇文章,都强调了个体对于舆论判断的不准确性,活在当下才是根本。

不过,如果遇到歧视,先反思是不是自己哪儿做的不对,这不就是“受害者有罪论”吗?我觉得有点本末倒置了。

歧视无处不在,因为只要有不同,就会产生歧视。

有的人发出“灵魂拷问”:“是不是一个人自卑的时候才会觉得别人‘歧视’呢?”

还真不是。我们来看看相关的研究,了解一下歧视是如何产生的。

02

罗伯斯山洞实验

谢里夫等人提出了一个现实冲突的理论假设(Sherif, Harvey, White, Hood, & Sherif, 1961)。该理论认为,当群体为了一些稀缺的、有价值的资源竞争时,就会很自然的产生偏见和歧视。

03

实验设计

为了验证这个假设,谢里夫等人组织了22名11-12岁的男孩,前往罗伯斯山洞州立公园的童子军营地,进行一次别开生面的夏令营活动。

实验设计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将22位孩子分为两组(老鹰队和响尾蛇队),并不让两个小组接触,而是让他们分别开展自己的团队建设。比如一起搭建帐篷,或者共同准备晚饭。

第二阶段,开始让两个小组接触,并引入两个团队之间的冲突。通过营造竞争的环境,开展拔河比赛、棒球比赛等,来刺激两个团队陷入冲突。人为设置有限的资源,只有获胜方才能获得奖励。

第三阶段,通过让两个小组共同努力实现同一目标,尽力化解团队间的紧张关系。比如突然间营地的供水系统没有水了,大家需要一起解决这个问题。或者是大家的食物货车在路上陷入泥潭,所有人都需要一起努力才能让货车脱困。

04

结果与讨论

实验发现了很多有意思的结论。

第一阶段,经过数天的团队建设,各自团队内部就出现了相对稳定的等级结构,包括一些明确的行为规则和态度(比如,老鹰队内部成员不允许说自己“想家”)。

第二阶段,突出表现了陌生群体之间不断出现的竞争,会导致群体间的贬低、咒骂和歧视,甚至是肢体冲突。

通过量表调查发现,这些男孩将所有团队内部的成员视为朋友,同时对另一团队的成员具有负面的刻板印象。

第三阶段,虽然研究者试图减少两支队伍的敌意,但一般的交流很难带来变化。不过,当两支队伍为了解决共同问题而联合在一起时,他们逐渐打破了团队的边界,开始有了交流,然后有了协作,关系开始缓和。

综上所述,谢里夫等人发现了一个核心现象:歧视和偏见,敌意与冲突,是社会结构和有限的资源造成的,与个体的个人素质没有必然的关联。

05

对我们的一点点启发

歧视无处不在,因为只要有不同,就会产生歧视。

以范围为维度来说,从小到大的歧视有很多:1. 朋友和陌生人;2. 同一部门的工作伙伴和其他部门的人;3. 男人和女人;4. 老乡和异乡人;5. 中国人和外国人;6. 黑人和白人;7. 地球人和外星人,等等等等。

为啥灾难片里,不同国家都会摒弃前嫌通力协作?因为为了应对全人类的灾难。这个时候,区分“我们”还是“他们”的社会类化(social categorization)就上升到“全人类”这一层面了。

对比罗伯斯山洞实验。在我们都吃不上饭的情况下(地球毁灭),没有“老鹰队”和“响尾蛇队”(不同国家的分类),只有夏令营里的所有同伴了(全人类)。

进一步,有学者对此产生了兴趣。塔吉菲尔及其同事(1971)提出:恰好能引起歧视的群体间的最小差异是什么?

结果可能细微到你们想不到。仅仅是大家对于一张图上圆点数量的预估。

对于预估数量大于实际数目的小组,和预估数量小于实际数目的小组,相互之间就产生乐敌意和歧视。组内的同伴,会相互更加认同,遇到利益分配,也会更乐意考虑组内成员,尽管他们之前并不相识,只是因为对圆点数量的预估结果比较接近而已!

更不必说,我们日常能够看到的各种不同,比如带有宗教样式的衣物,是否有纹身,或者是肤色。

产生歧视的因素居然这么的荒谬?但它确实是真实存在的。

对于发冰淇淋的工作人员,她们可能会很委屈,因为不觉得自己的行为是歧视。她们可能单纯的将自己代入到“我们是国际企业,要服务好外国客户”的身份里;或者“国人好占便宜,给这么贵的冰淇淋太亏了”;或者单纯执行公司的命令等等。

所以,因为大众的“不自知”,我们更应该对各种歧视严厉拒绝,而不是听之任之。在表明态度,亮出底线后,尽快回归到自己的生活中来。

自己过好才是最重要的。

毕竟,等到全人类都能摒弃歧视,可能只有期待世界末日的到来了(开玩笑)。

参考文献:

Abrams, D., Randsley de Moura, G., & Travaglino, G. A. (2013). A double standard when group members behave badly: Transgression credit to ingroup leader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05, 799-815.

Sherif, M., Harvey, O. J., White, B. J., Hood, W., & Sherif, C. W. (1961). Intergroup conflict and cooperation: The Robbers Cave experiment (pp. 155-184). Norman, OK: The University Book Exchange.

Tajfel, H., Billig, M. G., Bundy, R. P. & Flament, C. (1971). Social categorization and intergroup behavior. European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1, 149-178.

关键词:

专题新闻
  • LV推出充气夹克多少钱?lv是什么档次?
  • 三星手机业务换帅是哪一年?三星手机为什么撤出中国?
  • 股票配资是什么意思?个人做股票配资违法吗?
  • 数据中心机房是干什么的?idc机房主要用于哪些工作?
  • 周乐伟接班董明珠真的吗?格力集团是世界500强企业吗?
  • 小米技术委员会厉害吗?米家是不是小米旗下的公司?
最近更新

京ICP备2021034106号-51

Copyright © 2011-2020  亚洲资本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网站:55 16 53 8 @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