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稳”“六保”系列谈
2020年5月4日,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召开了第28次会议,对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力度的持续加大表示肯定。会议还指出,在应对疫情的关键时期,我国金融政策为支持经济复苏、维护金融市场稳定运行应该做出及时调整。金融是经济活动的核心,是实体经济的血液,金融稳了,经济就稳,金融活了,经济就活。同时,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也要求财政资金直达市县基层,直接惠企利民,确保新增金融资金主要流向制造业、一般服务业,尤其是中小微企业。
兜住底线,守好基本盘
从中央政府的政策取向分析,稳金融成为保市场主体,进而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的重要抓手。事实上,当前疫情在国际上还没有得到有效控制,世界经济下行风险依然较大,从而对我国形成输入性的疫情压力,导致居民消费压抑、投资活动放缓、企业经营困难、居民收入放缓、财政收入下滑以及就业压力加大等问题。通过稳金融实现保市场主体,其实是贯彻落实中央一直强调的底线思维,即兜住底线,守好基本盘。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显示,提高赤字率,包括采取增发特别国债和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运营降准降息再贷款等财政与金融相结合的手段,确保市场流动性合理充裕、引导市场利率的下降以确保资金流向实体经济行业和中小微企业等,均体现了积极的财政政策以及适度灵活的货币政策的互动在保市场主体中的重要作用。
无论是央行采取适度灵活的货币政策还是财政部通过增发特别国债以及地方政府增发专项国债的措施来帮扶企业,目的是一致的:希望疫情过去之后,地方政府能够拓展更多的税源来偿还政府债务,而企业能够安然走出疫情带来的经营困境,并通过提高经营效率以增加营业收入,提高利润率。
值得一提的是,强化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还体现在金融机构对市场主体的合理让利上。6月17日举行的国务院常务会议还提出,推动金融系统全年向各类企业合理让利1.5万亿元,其政策落脚点与财政的扶持政策是一致的:一方面,增加市场主体的可支配资金的体量;另一方面,增加市场的流动性,让金融机构有更多可支配的信贷资金,再贷款给市场主体,特别是从事实体经济的企业。
政策实施要精细化、精准化
政策虽好,但要落实落细,才能发挥真正功效。当企业通过政府的减税降费政策及金融机构的让利,增加自身的可支配财力时,要思考如何引导企业更好地增加对其生产、运营的投入,包括增加研发、市场拓展等领域的投入。比如,受疫情影响较大的外贸企业,需要投入巨量资金进行研究开发、组建销售团队,以及拓展电子商务的销售渠道。如果缺乏科学规划,业务转型可能就成为一句空话。
同样地,在适度灵活的货币政策下,为金融机构释放出数以千亿元计的可支配信贷资金时,要思考如何让金融机构及时调整对企业客户的信贷评估政策,从而有针对性地为不同企业提供不同的让利措施。不然,金融机构可能只是坐拥庞大资金,而继续实行惜贷政策,或者把资金转做信托投资、介入金融衍生产品等,而市场主体,特别是从事制造业的中小微企业依然会面对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这将不利于实体经济的快速复苏。
说到底,对实体经济是否帮扶以及如何帮扶,政策一定要精细化、精准化。比如,虽有疫情影响,但一些本该淘汰的产业和企业应该果断淘汰,不能简单地对它们提供资金支持。而对于那些真正具有发展潜力的、需要帮扶的企业,则要精准识别。其次,在强化政府对企业进行融资帮扶的同时,还要切实为受助企业在疫情过后恢复生产经营出台配套政策,同时强化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协同。
进一步深化财政体制和金融体制改革
随着外资进入我国投资的速度因受疫情影响而有所放缓,我国央行货币发行过程中的外汇占款比重将有所下降,加上在当前中国与个别西方发达国家的经贸、投资关系趋于紧张,我国需要构建相对稳定的经济金融环境的背景下,人民币汇率难以作出较大幅度的调整,再结合适度灵活的货币政策,广义货币供应量的规模已经显著扩大,通货膨胀压力自然升高,除了常备借贷便利(SLF)、中期借贷便利(MLF)以及央行票据互换工具(CBS)外,货币政策的操作空间已经大为缩小。相应地,财政政策的重要性将越来越突出。显然,财政政策并非只局限于减税降费以及增减国债和地方政府专项债规模的层面,而需要扩展至债务结构的调整和优惠、最优赤字率的确定、财政贴息政策与定向降准政策的有效配对等层面。
此外,还需进一步深化财政体制和金融体制的改革,为我国保市场主体目标的实现营造良好的氛围。事实上,疫情过后,居民和家庭消费是否会实现“V字型”反弹,取决于居民和家庭预期收入是否会合理增长,也取决于企业的产品质量是否可以满足市场要求。市场有需求,企业才有订单,投资者才有意愿投入资金,企业赚到钱了,那些累积起来的债务才会逐渐得以消化。社会和市场要实现产供销良性循环,离不开企业的科技创新和政府的制度创新,离不开财政体制和金融体制改革的落实。而制度创新,既需要金融创新,也需要地方政府、企业和社会全体共同作出努力。
以广州市为例,今年5月14日,由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证监会和外汇管理局联合发布的《关于金融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意见》,从五个方面提出了26条具体措施,进一步引导更高水平的金融开放,推进金融开放创新,深化内地与港澳的金融合作。这对于广州积极推进金融创新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契机。随着广州期货交易所项目的落成以及湾区国际商业银行建设进程的有序推进,将有望通过区域金融开放倒逼金融改革。再结合南沙自贸试验区在科技金融、供应链金融等领域的创新成果,广州完全有条件凭借自身作为粤港澳大湾区中心城市之一的优势,把相关的金融创新产品在珠三角地区庞大制造业企业群体中进行试验,既可以快速检验哪些金融创新成果可以复制推广、迅速市场化,也可以检验哪些企业属于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眼中的“好”企业,从而让稳金融得以保市场主体的政策功效最大限度地展现出来。
(作者系中山大学岭南学院经济学系教授)
关键词:
稳金融
产业链
供应链